百扬州:“四个一”服务破小微企业“双创”难题
小微企业作为“双创”主力军,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江苏是中小企业大省,始终致力于优化“双创”发展环境,完善“双创”服务体系。2016年,扬州市成功跻身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城市。扬州建立起“1+N”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服务体系,以“四个一”服务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其经验值得借鉴。
织“一张网”,让公共服务资源触手可及
目前,国家层面“中小企业促进法”已出台;江苏省工信厅等多部门已联合出台《关于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市、县两级直接面向中小微企业,要在政策落地、营造企业发展环境等方面重点发力,真正带给企业更多获得感。”江苏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局局长韩立春说。
为解决政策服务不好找、不会用的问题,扬州按照“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集成政府和社会资源,建成了专为小微企业服务的“1+N”网。“1”即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门户网,“N”即相关部门的融资、科技、人力资源、法律维权、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子平台。
“1+N”网已集成13个政府部门52项服务,以及120多家服务机构的200多个服务产品,注册用户超过2.2万户,日点击量最高超过1万次。已累计为5000多家企业提供了在线信用查询,为1000多家企业免费寄送了信用报告;超过1.2万人(次)在线收看了政策辅导、税务法务培训等网络直播;超过1万家企业申领了3亿元的技改券和服务券;为4521家(次)企业成功对接融资需求325亿元。
2018年,扬州工业小微企业实现开票销售3239.5亿元、入库税收121.3亿元,分别占扬州全部工业的58%和52.7%,与创建“双创”示范城市前相比总量分别增长了68%和33%。
开“一扇门”,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政策服务难落地同样是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扬州依托小微企业“双创”服务中心,让企业进“一扇门”即可获得各类专业服务。
“双创”服务中心依托乡镇企管站、财政所、市场监管分局组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专业机构等方式运营,建设达标和年度服务绩效突出的服务中心还将得到奖励。
市级层面,市服务中心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在国家小微企业创新示范基地——市开发区“智谷”科技综合体内,扬州市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和平台大厅招纳优秀专业运营服务商入驻,为企业提供面对面服务。同时聚焦政策、管理、融资、用工、市场、技术等企业关心的热点难点,联合社会优质服务机构,精心打造了“现场改善与精益生产”“创业导师讲堂”“扬州市企业家论坛”等品牌服务活动。
乡镇层面,利用好县乡服务中心贴近企业的优势。扬州每个乡镇(园区、基地)都建有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和服务大厅,提供政策宣讲、咨询、培训、招聘、项目代办等公益性服务,定期组织各类服务机构开展融资、科技、市场、管理诊断等专业化服务。仪征市服务中心编制的全省首个《基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服务标准》,已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备案。江都区服务中心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定向贷”服务,三年来累计向近800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0.7亿元,节省利息支出7000多万元。
目前,扬州市已建成“1+9+82”覆盖市县乡的三级小微企业双创服务中心,以及覆盖1万多家小微企业的三级微信服务群,拥有专职服务人员400多人,每年累计开展各类服务活动600多场,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次)。
用“一张券”,撬动优质资源降低“双创”成本
小微企业体量小,投资服务性产品和技术改造的意愿往往不高。扬州创新推出服务券、技改券,引导小微企业尝试“双创”服务、开展技术改造,降低创业创新成本。
用服务券撬动社会化专业服务。扬州每年发放一亿元服务券,除了为企业节省开支,更关键的是有效引导小微企业大胆尝试新服务,推动理念更新、管理提升、技术升级、风险防控、质量提高等。
江都海天体育用品厂是一家生产乒乓球拍的小微企业,由于管理等问题,发展遇到瓶颈。企业通过服务券购买了扬州慧成管理咨询公司的管理提升服务。经过六个月现场辅导,企业产值增加20%,产品合格率从70%提高到98%,用工减少10%,职工工资增长30%,单个产品成本从5.1元降到4.2元,2018年首次为国际一线品牌代工。“只要客户来看过工厂,这个订单就敲定了。”企业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