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双创”考核扬州获全

扬州网讯 (记者 默然 高君 见习记者 闵晨 肖为)昨天,国家五部委专家组来扬考核“双创”示范工作。“双创”的土壤在扬州已深耕,深耕一词,道出了一项工作对一座城市的深远影响和改变。

“成绩单”为证:营商环境“不见面审批”考核获全省第一,全市技术交易连续两年获省综合考评第一,全市5项商事制度改革关键指标列全省第一……可以讲,创业创新的因子早已融入城市气质,植入城市肌理,浸入城市血脉。

“双创”,正有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改善着营商环境,为扬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推力。三年来,根植这片沃土,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企业发芽生根、茁壮成长,借力“双创”示范,扬州活力迸发、未来可期。

村落散布、炊烟袅袅……这是十年前万福大桥东的景象,如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济济一堂,共同谱写一曲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互动并进的交响乐章。“将最好的地段、最优惠的政策、最周到的服务留给创业者”,扬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扬州软件园、马场创业街、万方科创书院等一个个“众创空间”,为年轻人提供创业机会,也成为扬州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和“加速器”。

2019年7月19日,全省首个以人才为主题的公园——扬州人才公园在广陵新城正式开园。公园周边已落户一批创新载体平台,充分诠释了我市“新人才、新产业、新城市”的发展理念。

“推开公司门,走两步就是公园,在这样花园式的环境中办公是一种享受。”扬州哈工智能发展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伟平笑言。

“我们没有刻意兴建,而是利用新城闲置资产、收储的旧厂房重点打造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生态科技新城财政局局长朱荣辉介绍,通过闲置资产、旧厂房的再利用,生态科技新城三年累计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总数达1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999.72万元,增长107.3%。

数据显示,三年来,扬州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3.6亿元资金,撬动社会资本265亿元,用于建设和发展科技产业综合体、孵化器等载体空间。建设科技产业综合体34个,入驻企业3109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5家,入驻各类创新、创业、就业人才4.5万人。建成48个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12个,面积超过19.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1200家。建设邗江创业中心、扬州大学科技园、广陵创业中心等2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7家。

扬州探索出了一个具有扬州特色的创业孵化全链条,提档升级办公环境和人才政策,打通小微企业发展“肠梗阻”,推动“创新花”结出“发展果”。

“有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对创业更有信心!”前不久,黄荣华决定开办一家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元。审批服务之高效,令他大吃一惊。“半天就办完了工商登记、公章刻制,一天半就完成了企业开办包括银行开户、涉税事项的全部流程。”黄荣华点赞扬州办证效率,也道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        

三年前扬州获批“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点燃了扬州创业者的热情。为让创业者享受到“保姆式”的服务,扬州深化改革降门槛,全面推进简政放权。截至目前,全市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15项,下放745项,有效释放了市场主体活力。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方面,实施“三十证合一”“证照联办”登记制度,破解小微企业筹资难、租房难、开业难、跑腿难、起名难、填表难、退出难等“七难”问题。

一组数据印证的是扬州对创业者的承诺:2018年第四季度,我市营业执照登记环节半天内完成,企业开办全流程用时2.25天,均列全省第一;2019年1-5月,新开办企业登记用时等5项商事制度改革关键指标列全省第一。

昨天上午9点,扬州政务中心集成服务窗口前熙熙攘攘。“现在,企业和群众来办事‘最多跑一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胡春风说,为下好“放管服”改革“先手棋”,线下,各级政务服务中心都设有“集成服务窗口”,申请人可以就近办理;线上,“多证合一”改革和全程电子化登记模式等商事制度前期改革成果凸显,一网通办,信息共享,“两条腿走路”实现了“登记方式任你选,开办企业三日内办结成常态”的目标。

为了让企业多走“网路”,少走“马路”,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扬州还创新建立了全省首家地市级发票配送中心,将发票给企业送上门。

曹女士是邗江一家新创办企业的办税人员,不久前她通过电子税务局,申请领用23份增值税专用发票。前台工作人员接到申请后,立即通过系统操作,发票领出后,很快就送到了曹女士所在的公司。曹女士感慨地说:“以前每个月都要跑几趟税务局申领发票,路上和排队的时间就要花掉几个小时。现在,只要网上一申请,配送中心立即将发票送到企业,太方便了!”